相当一批事业单位要变成企业,不少职工要告别“国家干部”身份,转变为靠市场吃饭的“社会人”
这是继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企改革之后,中国又一次在一个要紧范围内打破吃“大锅饭”的做法
2001年以前,阿德还是杭州一家效益非常不错的园林设计事业单位的职工,尽管做的是司机,却享受着“国家干部”待遇。
他那时已有20多年工龄,是正式“事业单位编制”,每年收入超越6万元,比刚进单位的一些有研究生文凭但没正式编制的技术员还多一倍。作为享受国家干部待遇的正式职工,生老病死几乎不需要发愁。
但好景不再。
2002年,他所在的事业单位改制成股份制企业之后,技术和经营骨干的薪资大幅提升,司机、门卫等后勤普通职工的待遇大幅减少。阿德的年收入降到不足3万元。
从国家干部一下子“沦为”企业职工,还要和外地民工角逐一个司机职位,想不通的阿德找领导大发一通脾气后,一怒之下从单位离职了。
事实上,在中国,像阿德如此的事业单位编制“国家干部”,在中国总共有近3000万人,分布在130万个事业单位中。
“事业单位”完全是中国特点。不少学者在海外发表论文,为不知如何翻译此词而犯愁,由于海外没事业单位。
中国的事业单位状况各异,有些更像是政府机关,有些接近于经营部门,但有着一同的特征:在法律上都叫做“事业法人”,产权都是国家所有,从业职员除去临时工,总是都叫做“国家干部”,他们中很多吃着国家财政饭,而且从住房、看病,到孩子入托、上学,长期享受国家福利。
2004年12月17日,国家人事部部长张柏林在人事厅局长会议上透露,作为事业单位改革要紧组成部分的人事规范改革,已迈出了要紧节奏。全国有31个省区市约45万个事业单位推行了聘用规范,有1300万人签订了聘用合同,约占总数的45%。
2004年12月20日,事业单位改革节奏最快的省份之一江苏传出消息,该省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改革已达成阶段性目的。
依据国务院有关部委权威人士向媒体透露的消息,2004年下半年,国务院已多次召开专门会议,研究事业单位下一步改革问题。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司司长范恒山表示,“应从大体上缩短事业单位的规模。应把政府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降低到最必要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