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今信息资源已成为要紧的生产要点和社会财富,同时,个人信息泄露问题紧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件日益频发,公民个人信息被泄露轻则致使营销推广、骚扰信息不断,重则引发电信诈骗犯罪,紧急损害公益。
1、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可以判缓刑吗?
非法获得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且情节紧急的将承担刑事责任。
依据《中国刑法》
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的有关规定,任何个人或单位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别人供应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或者通过窃取等办法非法获得公民个人信息,情节紧急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紧急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2、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有什么?
刑法法条中的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方法包含非法获得、违反国家有关规定供应、提供等等。此处的“国家有关规定”,司法讲解明确仅限于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等国家层面的规定,因此地方性法规应当排除在外。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于2017年一共发布了13个典型案例,其中涉及到的行为方法主要有:
1、以“调查公司”的名义向别人供应公民个人信息,包含个人户籍、汽车档案、手机定位、个人征信、旅馆住宿等各类公民个人信息。
2、借助银行员工的权限在银行专用互联网内,非法查看公民个人银行征信信息用于供应。
3、购买学生信息用于供应
4、交易很多含有公民名字、收货地址、手机号码等内容的网上购物订单信息
5、通过黑客软件侵入邮局内网,在邮局内网窃取邮局内部的公民个人信息用于供应
6、加入涉及个人信息交换交易的QQ群,通过购买、交换等方法获得很多公民个人信息,再在群里发广告招揽用户
7、一家为全国4500多家酒店提供互联网服务的公司因系统存在安全漏洞,导致全国高达2000万条宾馆住宿记录泄露。犯罪嫌疑人非法下载上述住宿信息后用于供应。
8、民警借助其在派出所工作的职务之便,用已调离的前所长的数字证书查看公安系统内公民个人信息用于供应。
以上是关于“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可以判缓刑吗?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有什么?”的有关信息,想知道更多的有关常识请关注好律师网刑事规范法律专题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