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东方律师网

东方律师网

东方律师网 > 合同纠纷 >

试析合同诈骗与民事欺诈行为之界定

www.cijmfd.com 2025-06-18 合同纠纷

伴随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一些不法之徒无视国家的法律,借助各种经济合同进行诈骗,表现出很大的欺骗性、贪婪性和风险性,使其成为近年来诈骗犯罪之中一种十分突出的犯罪形式,亦是现阶段整顿市场经济秩序活动中的重点打击对象。
97年刑法第224条规定了合同诈骗罪,为惩治合同诈骗犯罪提供了法律依据,但在司法实践中,怎么样正确区别合同诈骗罪与合同纠纷中的民事欺诈行为,仍是应特别注意和很棘手的问题。

合同诈骗罪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拥有法定的情形之一,骗取他们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而民事欺诈行为是指在民事活动中故意以虚假状况为真实的意思表示,使别人陷于错误,从而达到发生、变更和消灭肯定民事法律关系的不法行为。二者的相同之处在于:第一,都发生在经济交往活动中,都有明确当事人权利义务关系的合同存在,且依据国内民法典的规定,都是无效合同。第二,在客观上都使用欺骗办法,包含捏造事实,歪曲事实真相和隐瞒事实真相等,意图使他们陷入错误。第三,二者都是在有意的心理状况下行“骗”,没有过失问题。第四,行为人都可对特定的财物获得不法占有状况,即非法占有他们按合同规定能出货的“标的物”。但他们毕竟是两种不同性质的违法行为,具备不同质的规定性,如不正确区别,要么将合同诈骗罪定性为民事欺诈行为,放任了犯罪,要么将合同中的民事欺诈行为认定为合同诈骗犯罪,错误地追究当事人的刑事责任。本文笔者结合办案实践从合同犯罪与民事欺诈在主观特点、客观表现行为的差异对二者进行界定。

1、二者主观特点之差异

大家了解,合同诈骗罪与民事欺诈行为之主观方面均为故意,过失、过错都不可以构成诈骗和欺诈,虽然二者都故意以使相对人陷入错误认知,但二者的“故意”,在形态及内容上有很多区别:

第一,在有意的形态上,民事欺诈之故意,是指行为人具备故意欺骗别人的意思,即行为人明知我们的行为会使被欺诈人陷入错误认知,并且期望或放纵这种结果发生的一种心理状况,可见民事欺诈之故意既可表现为直接故意,也可表现为间接故意。“间接有意的欺诈主要表现为行为人对某一要紧事实轻率地作出陈述而不考虑其真伪,以致相对人相信了事实上为不真实的陈述,并作出意思表示。此种欺诈的特点在于行为人并不考虑其真伪尚未确定的陈述或许会给相对人导致的影响,行为人对其行为在主观上采取了一种放纵自流或无所谓的态度”。[i]依据《牛津法律大辞典》对“欺诈”一词的讲解,当行为人作出其本人都不知其真实性靠谱与否的陈述如足以妨碍他们当事人真实意思表示时,应认定为欺诈性陈述。而合同诈骗罪的主观故意之形态,笔者觉得应只能是直接故意。目前有的看法觉得,合同诈骗犯罪中也存在间接故意,觉得应放宽对合同诈骗犯罪的认定标准,在合同诈骗行为中,存在“能赚就赚,能骗就骗”的情形,是间接故意[ii]。笔者觉得,这种看法是很难成立的,理由有:
1、合同诈骗罪是目的型犯罪,而目的型犯罪只能存在于直接故意犯罪这中。所谓犯罪目的是犯罪人推行犯罪行为期望达到的结果,“它应该是确定的,尽管这种确定本身具备相对性,所谓不确定的目的是根本没有的。更为要紧的是,间接故意犯罪从犯罪学上说,是一种连带性的犯罪。所谓连带性犯罪,是指为了达成既定目的所推行的行为,因为导致了紧急的害处后果,而构成了与目的无关的犯罪。”[iii]刑法第七百一十六条明确规定,合同诈骗罪“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为达成此目的,犯罪人对损害别人财产所有权这一犯罪结果势必持积极追求的态度,其心理态度一直是一种直接故意。
2、所谓“能赚就赚,能骗就骗”的情形,事实上是行为人对签订合同后,对合同的履行与否采取漠不关心、听之任之的态度,而并不是对非法占有别人财物致使别人财物损失这一结果持放纵态度,前述看法实质是对故意内容的理解错误。

Tags:

合同纠纷热点
合同纠纷知识
热门城市
安徽律师 北京律师 北海律师 长春律师 长沙律师 成都律师 大连律师 东莞律师 大理律师 福建律师 福州律师 广东律师 广西律师 贵州律师 贵阳律师 广州律师 河北律师 河南律师 湖北律师 湖南律师 海南律师 合肥律师 杭州律师 吉林律师 江苏律师 江西律师 昆明律师 辽宁律师 兰州律师 宁夏律师 南京律师 南宁律师 青海律师 上海律师 山西律师 山东律师 四川律师 陕西律师 沈阳律师 苏州律师 深圳律师 天津律师 唐山律师 无锡律师 威海律师 武汉律师 厦门律师 西安律师 云南律师